目前多次在日本旅行、兩次的獨旅經驗,我都是以日本鐵路為主,從熙攘的城市到人情味濃厚的小城鎮,漸漸喜歡上更在地的行程,安排的路線也越趨冷門,最明顯的感受就是目的地的班次減少了!不過就算班次減少、距離拉長,我基本上不用擔心我的安排會有意外,因為日本鐵路實在是出了名的準點,要擔心的反而是自己不能玩到忘記時間呢!
接下來就透過我所見所聞來聊聊日本鐵路的發展吧!我主要是參考《準點發車》一書。
在《準點發車》一書中,最著眼的面向在於東京都市圈,思考方向也是日本如何在人口多達三千萬的都市圈、JR 東日本鐵路系統高達一千六百萬日運量的狀態下順利運作。
個人最近獨旅經過最繁華的地方是橫濱,也是匯集各路線的大車站,繁華熙攘的人潮與新奇的商店確實吸睛令人駐足,但是緊湊的節奏也令人窒息。但日本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在超高密度的大都市中將鐵路系統維持準點?
首先,作者提及了幾個歷史因素,我列舉了三個滿認同的部份。
江戶時代的報時鐘有三種,城內的「城鐘」、由藩或市民獨立在城下町設置的「時之鐘」,以及各寺院神社設置的「寺之鐘」,也就是梵鐘,幾乎在同時全國開始設立,而梵鐘的數量高達三到五萬,充分負起報時的責任。
除了祈禱的功能,大名、武士等也都依照報時來開關城門、前往工作任務,漸漸到商家、農民等也都依據時刻來生活。在十七世紀中即有按照時刻運作的概念,也算是相當先進的。
到了明治初期,為了要文明開化而引進的鐵路系統,勢必也引進了新的時刻系統,也就是準確到「分」的概念,大約要明治三十年左右學校體系的普及後,透過教育人民才正式適應,不過具備時間感的練習,日本或許有更好的基礎才能發展迅速。
在江戶時期各地方的大名無論遠近,都必須進行參勤交代前往江戶的義務,而這是一項龐大、複雜、耗費鉅資且重複的行為,因為需要長途跋涉在限制的期限內抵達,又必須與其他大名協調宿場的住宿時間,甚至有如果碰到地位較高的大名時,需要禮讓陣屋的狀況。
在正式前往江戶前半年甚至一年就需要規劃,並且按照計畫進行,以及克服途中的困難。
這點與《準點發車》後續提及的龐大鐵路系統規劃有關,在班次繁雜、要求準點又必須解決突發狀況的情形下,日本各地都有類似大型專案計劃的經驗,有助於鐵路這項難度極高的開發項目發展。
由於參勤交代的需求,例如在東海道五十三個宿場,讓東京、名古屋、京都之間有許多城鎮發展,也讓鐵路的發展需要顧及短距離的運輸,而越多站要停留則越需要更精準的時刻,也發展出最極致的以「秒」為單位。
然而遠從奈良時代的驛站設置,就不像西方大國的邏輯是另闢筆直的大道,而是使用既有的自然步道,也很少使用馬車、馬匹等,皆是以步行為主的習慣一直延續到江戶時代,也造就各地的城市發展,並非有如其他國家透過筆直的道路連接大城市的軌跡。
由此可知,日本的鐵路發展具備著自己的歷史因素,但是又是什麼樣的技術發展、追求而誕生今日的準點發車呢?
日本戰後開始大量採用電車,而以電力作為動力的列車有非常多好處,首先是動力可以分散,相較以往的蒸汽火車以煤炭作為動力,只能在車頭作為動力牽引,而電力則能分散在不同車廂,並且大幅提升加速與煞車的性能。
電車的導入也影響到駕駛員的栽培,不用顧慮煤炭可能導致的動能不穩定,大幅降低訓練門檻,讓經過訓練的駕駛員也能輕鬆做到準時抵達。
而另一個重大的影響則是石英錶的發明,精確且便宜的石英錶可以普及到每一個工作崗位上,並且能夠以「秒」為單位來實行,由電車提供的性能提升與石英錶提供的精準時間,造就 1955 年以後開始迅速飛躍的準時。
在數量有如繁星的龐雜鐵路系統中,為了追求高穩定性,是可以從零件的高良率下手。
然而單就依靠高良率仍不夠,在所謂的「系統」架構中,如果是「串聯」的邏輯,也就是前一個零件需要完美執行的情況,下一個才能運作,當串聯系統數量一大,就會導致整個系統的出錯率提升,因此在追求高良率的同時,也要設計系統來達到穩定,也就是「並聯」的架構,假使並聯系統中一個零件失靈,仍有其他作為輔助。
也就是說,日本鐵路的高穩定性,是在權衡下做出的決定,大量使用並聯會使得平時待機的零件數量增高、成本增加,卻可以提高穩定性,反之串聯是效率最高的,卻也可能增加風險。
《日本鐵道科學完全探索》跟《準點發車》同樣提及現今的技術日趨黑盒子化,甚至有越來越難拆解維修的趨勢,而《鐵道科學》一書仍帶著讀者一步步認識火車的進展,就我觀察除了輕量化、動力等直接的進步外,反覆被提及的小改良反而是轉向架與彈簧。
轉向架解決了車體長度的問題,在行經彎道時可以迴旋車體避免翻車。隨著車速提高,下一個極限在於時速 65 公里,超速會產生振動並造成蛇行,因此只能將時速維持在 65 公里以下。戰後經過解決零式戰鬥機羽翼振動問題的航空專家協助,設計出連桿二段式彈簧,大幅提升穩定性,最高容許範圍來到時速 116 公里,1968 年左右時速已經可以來到 75 公里。
接著又有螺旋彈簧式轉向架、氣壓彈簧式轉向架,到為了追求彎道高速而出現的傾斜車體的概念,因為彎道處的壓力巨幅增加,又有導向轉向架、振動控制轉向架,經過一系列的改良,時速超過 200 公里過彎的新幹線也逐步實現了。
駕駛員的訓練從基礎開始,到人稱獨當一面時是需要用身體感知到「機械」的變化,承載多一點人與貨物時列車會變得比較重需要加速、下雪時要如何駕駛等,非常細微的觀察是每位駕駛員所追求的,然而單靠意象訓練與實習仍不夠,背後有一個特別的職位支撐著。
「運行圖人(或稱速度人)」是提供縝密的運轉曲線圖,根據路線上的彎道、高低起伏等非常細微的因素所計算出來的最短行駛時間,透過模擬此路線的駕駛,駕駛員更可以完成一秒不差的任務。這項技術早從 1930 年代便有計算方法,而當時的運行圖人僅能依靠自己手動計算得到結論,現今已經能用電腦來做計算,只要有運轉曲線圖,就能幾乎逼近保證以秒行駛的現實。
為了承載更多乘客,大正晚期已經出現更快的行駛速度、短班距、多節車廂、鐵道複線化等改良,在大正年間短短十年就把停靠時間從 2 分鐘縮短到 20 秒,並且已經開始宣達「先下後上」的觀念以達到人流的順暢,大約在 1920 年代現代火車的雛形與習慣就已經形成。
大正時期還發生了一件為了縮短停車時間的實驗,鐵路經營者所找來 200 多位學生模擬乘客,在空車時上下車、分批上下車、模擬車廂內已經很多人時上下車,試圖還想將停車時間縮短到 20 秒以內,在此時期也引進了自動門來增加效率。
在極致的追求準點時,日本鐵路仍會創造一些小餘裕,來獲得一些餘裕,讓鐵路系統有所緩衝。
就算透過電腦計算得到的運轉曲線圖,把能想到的因素都算進去,仍可能發生不可預測的事故,因此在得到最短的行駛時間之際,仍會加上「餘裕時間」,大約在 1% ~ 3% 之間,由經驗豐富的運行圖人來根據不同路線、情況給予餘裕時間作為緩衝。
在設計運轉曲線圖時,也會一併把列車的安全間距設定出來,有了空間,就能創造出穩定系統中的停止器功能,降低連環影響的可能性。
日本車站的特點在於多且密集,這創造一個極大的優勢,每個車站都有機會作為待避線使用,可以透過每個車站的餘裕來解決問題。而預備的車輛及人員也能提供鐵路系統餘裕,在急需時派上用場。
從交通的替代方案、良好的車站設計讓等待乘客減少抱怨,這些都能給鐵路系統帶來緩衝。
相較於西方國家普遍擁有龐大的車站,紐約中央車站有 96 條提供調度的軌道,相反的,在日本東京車站的東北上越新幹線僅有 2 條,就需要調度超過 200 班次。
這固然與城市發展史有關,也與日本人的性格有關,導致就算是門面的東京車站仍不具有西方國家的規模,然而透過多車站的特性、精密的時間規劃等,讓日本的鐵道仍有極大的吞吐量與令人讚嘆的準點發車,從大正時代就開始針對乘客也想要優化流程,追求整體的效率,至今也差不多百年的追求,真的很佩服。
看到 JR,不知道為什麼油然而生的印象都是,班次很多、速度不慢,但是一旦到了日本比較近郊的地方,就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了,班次可能半小時、一小時僅一班,站站皆停是常態。
一開始獨旅時稍微不習慣,心想,這邊的住戶、學生不會覺得不方便嗎?坐在車站中等待思索的我,在火車準備到站時起身前往月台時,突然冒出有序排隊的居民們靜靜等候,進到車廂內後打開文庫本,坐著靜靜看書前往目的地。
此時我察覺到自己曾在台北工作的遺毒,我認為班次時間間距小、密集的班次是常態,而理所當然這樣才有足夠彈性讓生活便利,但是真的需要嗎?
在這裡的人們,有序地在固定時間出發,雖然班次不多,但日本的鐵路十分準時,仍然能在有計劃下安排,如果在火車來之前還有時間,那先把手邊的事物忙完就好?總有辦法把自己與火車時刻搭配,上車後讓它載往目的地,也能在通勤時間十足的充實自己。
目前我的感受是,在日本旅行使用鐵路,依然是個十分有把握性的選擇,不妨也一起慢下來,好好體會日本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