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縮小」意識:從生活態度到藝術表現,日本文化為何與眾不同?》是 1982 年左右完成的,描述的世界與我們現在認知的日本有很大的不同。
在當時善用「縮小意識」的日本將輸入的商品、習得的技術加以縮小精進,如電晶體、隨身聽、相機與手錶等,甚至是較小型的汽車都在美國市場大有斬獲,「縮小」成為日本的專長與標誌,在國際上可以說是戰無不勝。
現今的日本,相較當時的鼎盛,在經濟優先的視角而言已經不知道失落了第幾年,也不再像當時用「縮小」商品征服世界那般的叱吒風雲。
而書中論述六種不同的縮小意識,至今仍深深刻印在日本文化的細節當中,持續影響世界。
在前篇「從武田菱到鬼殺隊隊服|淺談日本家紋文化」就有提到,這些意識都是作者藉由觀察日本獨特的文化與世界未曾看過的現象,以此來證實日本的縮小意識是傳承許久且潛藏在日本民族中的。「家紋文化」就是在其中一個意識「徽章型」下的產物,現今的職人標誌、家族或集團象徵到漫畫設定意象,都有縮小意識的蛛絲馬跡。
然而,又為何會有如此的「縮小」潛意識埋藏在日本民族心中?為什麼日本人什麼都想要縮小精簡一下呢?透過另一本書《藏在地形裡的日本史-文明:文化篇》我們可以從很不一樣的觀點看到線索。
《藏在地形裡的日本史》的作者也是讀過《日本人的縮小意識》後,在心底種下疑問,為什麼一個民族會有如此不約而同的想法。偶然間在一次聽到朋友參加需要步行長達十五小時的健行經驗時,對方會盡可能的減輕身上任何重量,這讓他解開了謎團。
為什麼日本如此喜愛縮減?原來這跟日本的地形非常有關。
日本的地形很多山與河川,導致土地十分破碎,雖然還是有肥沃的平原,但因為都是沖積平原的關係而非常泥濘,也不適合馬匹與牛隻行走,所以日本人為了蒐集資訊、旅行都是靠步行,甚至是大名出行都必須靠雙腳,所以人們為了便於移動都會絞盡腦汁把行囊縮減到最少,導致日本人從上到下,把事物縮小減輕的本能就這樣傳承下來。
作者不僅透過地理的專業來分析日本人當時因地形必須做到的妥協,也進一步透過畫作佐證,除了深深讚嘆有人能將自己的專業發揮淋漓盡致外,居然還能把地理專業加以延伸到歷史文化的領域,更不禁覺得歷史真的非常玩味,跨界的分析詮釋也能這麼精彩。
至於現在「縮小」還是不是日本人的專利,在如此高度全球化的現在其實界線已經非常模糊。論到縮小技術,或許日本現在仍專精於精密機械、光學技術等,但需要更小更精密的奈米層級半導體產業日本已經大幅落後。那些世界首屈一指的企業,現在也懂得生產小巧的產品,現今人手一支的智慧型手機,也並不是發揚自日本,更不用提現在還是掌握網路、使用者數據的科技巨頭年代。
但是,如果從縮小意識衍伸出的各種文化來看,日本對於世界的影響力可能是更上一層,它開始影響與滲透的是生活型態。
像是 SONY 打造出第一個隨身聽 Walkman 就是「新娘人偶型」縮小意識的展現,把不必要的錄音等功能刪減,進而縮小機身,因此把固定場域欣賞音樂的形式變成可以把音樂帶著走,大幅改變人們聽音樂的習慣也引起浪潮。它也間接催生 Apple 美學,因為賈伯斯十分愛慕 SONY,被該公司文化與產品深深感動,iPod 就是青出於藍的產物吧!
還有難以忽視的 Nintendo 的 Switch,橫空出世拆卸組合的創意,使機身能單人遊玩又可以多人娛樂,讓它無論在日本還是歐美都十分熱銷,我想 Switch 可以變形的結構也是最呼應到日本人為了方便攜帶又能有所變化而想出來的絕妙創意,它也影響了人們娛樂的方式。
另外 MUJI 無印良品,最被推崇的是品牌定位簡約與自然,我想也是來自「新娘人偶型」意識的日本美學,大膽割捨複雜且無用的部分,如線條簡潔的鳥居就是簡潔化而造就的。
無印良品的商品與傳達的意念也是如此,追求簡約、美和實用性,這樣的生活風格不只在亞洲興起風潮,也打入歐美市場,能在截然不同的文化市場有一席之地,代表日本人對於生活的洞察很深刻,縮小意識的生活美學也漸漸蔓延全球。
或許,日本無法再次創造以前的經濟黃金時代,製造的商品也無法像以前一樣在各種領域都藉由縮小精進而佔有優勢,但是文化的影響力是更無遠弗屆的,縮小意識所交織融合的是更深層、更受大眾喜愛的商品、生活型態,這也是為什麼日本美學、日本製造以及日本創意能源源不絕、歷久不衰的原因吧!因為日本文化背後獨到的「縮小意識」擁有如此重視細節的習性與本能,是其他國家不一定能學得來的,這也是日本如此迷人的原因之一。
有機會不妨也看看自己喜歡的事物是不是也隱含著「縮小意識」?可以搭配著這本《日本人的縮小意識》你會有更不一樣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