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決戰中途島》誰能掌握瞬息萬變的戰局?

這是一部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電影,講述日本攻擊珍珠港後,美國面對日軍在東南亞的進逼所做出的相關回應,先是報復性的轟炸日本本土,這對於日本民族而言是一大恥辱,激起許多將士對於無法保護天皇與皇居而感到恥辱。隨後的珊瑚島海戰是首次人類航空母艦之間的對決,美日雙方皆有斬獲。之後在聯合艦隊司令長山本五十六的主導以及美軍順利破譯日軍電報資訊下,最終在中途島敲響了一場決定性的戰事。

因為看過一些空戰的電影,深深覺得這是目前空戰表現得最好的一部,佈陣在空中的戰機飛行,可以感受到開戰前令人屏息的氣氛,然而這場史上最大的空戰之一,過程卻少了些緊張感。電影還原相當多史實,可以說導演非常想要還原各角度的歷史(非常貪心?)也想呈現美日在文化上不同而做出相異的決定,但是著墨的並不深,還是一部美國愛國情操、犧牲奉獻較重的電影,可以感受到美國滿滿的激昂,但對當時實力不對等的未知、從未親臨戰場的士兵的緊張感等等卻刻畫得較不深刻。

這次是山本五十六在珍珠港事件後,為了引出美軍的航空母艦所策劃的登陸中途島作戰,期望摧毀美軍機動部隊,降低將來擴展勢力的阻力。其實當時美國的軍力是大大不如日本的,在開戰前美國勉強湊到 3 艘航母,日本可是坐擁 8 艘航母,甚至是史上最大的主力艦大和號都登場,虎視眈眈等著美軍上鉤,但是在山本五十六的策略下,山本的主力部隊與南雲率領的航母打擊部隊距離過遠無法互相支援,美軍又憑著優異的情報部隊給予正確的資訊提早部署在中途島東北方準備迎擊,雖然美軍戰機、飛行員素質都輸日軍很多,但是在美軍的飛行員接力攻擊轟炸下,短短數分鐘內擊中加賀號、蒼龍號、赤城號,隨後發現飛龍號也給予沉重打擊,最後 4 艘皆沉沒,此後日軍轉攻為守,制空權每況愈下,直到終戰前再也沒有優勢。

然而這場實力不均的戰爭實際到底如何?日本當時究竟有多少實力?敗下陣的日本又有什麼原因導致日後更大的危機?想透過這些問題從我看到的書來看這場太平洋上的轉捩點中途島海戰。

首先當時日軍與美軍的實力有多懸殊?我主要參考「中途島之戰不可置信的勝利」一書,採訪許多曾經參戰的人員以及相關史料,我們可以看到美軍飛行員形容這支日本的艦隊是一望無際的,以實際總兵力的對比來看,日軍當時派出 11 艘主力艦、8 艘航空母艦,以及其他艦種共計 190 艘左右,總兵力達到 10 萬人,共 261 架艦載機,這次的作戰所消耗的石油比平時日軍整年消耗的還多!而美國呢?珊瑚海海戰中嚴重受損的約克鎮號在尼米茲的督促下短短三天就修復好前往中途島會戰,共計 3 艘航空母艦,其他艦種加起來也不過 40 艘左右,加上派駐中途島上的飛機,總共 361 架飛機,雖然飛機數量較多,但軍備、人員的素質相差十萬八千里,日軍的飛行員各個驍勇善戰,歷經多次實戰經驗,而美軍的飛行員幾乎都沒實戰過,甚至有的才從飛行學校畢業幾個月!當時的零式艦載機在性能各方面都優於美軍戰機,派駐在中途島的飛機又老又舊,甚至爾後出擊的 TBD 魚雷轟炸機也是眾所皆知的性能之差,難以生存的機型,這可以說是極度不對稱的一場戰爭。

一般都指出因為美國掌握這次日軍的行動是贏得戰爭最大的關鍵,但是當時雷達等技術沒這麼厲害,有初步優勢也需要看美軍後續發揮,雙方在派出搜查機探尋敵人時都有很大的失誤,因為飛機航程有限的情況下,美軍無法確切掌握日軍的位置,也有大量的飛機在汽油用光後只能迫降根本沒有發揮作用的窘境,因此可以知道贏得戰爭的因素不止最初的情報蒐集,後續的應對更重要只能看臨場發揮了。

日軍雖有艦隊數量、軍備較精良等極大優勢,但是太過自信加上許多細節上做出錯誤決定,最終導致敗局。起初推演戰局的時候,明明利用骰子躑到多枚魚雷擊中的慘況,卻草草更改忽略此次推演,又在開戰前夕,因不注重搜查機的配置,只用少量的飛機去探尋敵人的蹤跡,好不容易確認有美軍的航母伏擊,但南雲中將對於是否迎擊躊躇不定,在更換武器的過程消耗寶貴的時間,雖然有軍官上諫應該馬上出擊把飛機飛出去,但過度保守的日軍決定等待完整的機隊一起行動,就付出了慘痛的代價,4 艘航母被嚴重損毀 3 艘,戰機幾乎都來不及起飛。雖然日軍重整旗鼓快速反擊,但一樣沒有掌握實際情況,以為美軍只有 2 艘航母,兩次出擊都擊中同艘約克鎮號,其實仍有大黃蜂號與企業號存在,最終打擊部隊損失慘重。

而當時日本的部隊有多精良?在美軍發起的七波攻擊中,日軍航母毫髮無傷,其中 TBD 魚雷轟炸機只要出擊幾乎全滅,因為美軍的飛行隊沒有相互支援掩護就執行轟炸,加上日軍有龐大的驅逐艦隊防空炮防禦,美軍飛行員對防空的零式戰機也完全沒轍,甚至投放的魚雷性能很差速度只能到三十三節,但是高速的日軍航艦就能到三十節!等於飛機要先追上,躲過防空炮找到空檔算準時間投彈,然後雙手合十祈禱能不能命中?只要航駛得當都能躲過!也難怪最後決定戰局的會是道格拉斯 SBD 無畏式俯衝轟炸機,相較於 TBD 魚雷轟炸機,SBD 俯衝轟炸機飛行速度快、命中率高,也有較強的防彈能力,雖然日軍整體較精良,但是當防空機都在迎擊 TBD 魚雷轟炸機時,空檔出現了,SBD 俯衝轟炸機登場把日軍航母打得滿目瘡痍,可以說是時運完全站在美軍這邊,兩方都有很大的疏失,命運卻狠狠給日軍一個玩笑。

整場戰爭日本白白浪費了自身的優勢,這部分我參考了「零戰與日本刀」,戰敗的原因有些可以歸咎於日本民族性,當時的日本資源相當貧乏,對於打造出來的艦隊無比珍惜,山本五十六不願意折損艦隊,尤其是主力艦大和號,面對已經 4 艘航母沉沒的現況,卻不徹底執行本次行動的目的,前往攻擊美軍剩下的航空母艦,達到最終目的破壞敵人的機動部隊,會如此怯戰可以說是獎賞系統造成的,先前南雲中將在珍珠港事件擊沉敵人的艦隊後馬上撤退,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影響後續升官,此次中途島之戰被擊垮就膽怯,深怕被咎責以及更多的損失而不徹底執行,這樣的民族性導致日後諸多戰役都錯失扳平的機會,也因為官官相護高階的軍官較少被咎責,軍官為避免日後受到阻礙也會平息戰敗的消息,因此前線拼搏的將士雖鬥志高昂不惜死戰,卻也常常面對上司不合理指揮的無奈。

最後想探討這場戰役反映出日軍哪些方面缺陷造成日後無可挽回的地步,也有參考「軍客機大比較」一書。先不用說日軍少了 4 艘航母降低了在太平洋的威脅性,折損大量戰機以及資深的飛行員更是大大削弱制空權,除了航母被轟炸時來不及出擊的飛行員,日本也不像美國有完整的救援機制,如果美軍的飛行員迫降到海上,是會派出人員去搜救的,而日本不是,因此造成飛行員死亡率遠遠高於美國。另外日本沒有盾的概念,零式戰機就像武士刀一樣追求極致鋒利,要求攻擊性能與長距離飛行,雖然可以造成敵軍的混淆,多次誤以為周邊就有敵軍航母才會有飛機,然而頻繁出擊以及太遠的航程,加上沒有無線電互相聯繫,疲憊造成許多飛行員直接墜毀於海中,加上飛行距離長是因為戰機很輕,也就是不重視防禦的情況下,飛機中彈後容易直接起火墜毀,說穿了整個戰略的考量下,珍惜資源而不愛惜人才,導致後期美軍飛機性能超越日軍後,很少資深的飛行員與之對抗以及訓練飛行員。電影中也可看到約克鎮號順利參戰的過程,這點是美軍在設計航母時,就有考慮到開放式的機庫可以讓爆炸的壓力釋放,美軍也配置了損管人員,在被擊中後能有效控制損害,而日軍是封閉式的,導致擊中後 4 艘航母無一倖免,這個設計差異在於美軍對於飛機的損耗可以用快速大量生產的飛機補上,而日軍每架飛機都繁瑣工序製成,放在封閉式機庫避免侵蝕,太過珍惜飛機導致慘痛後果。

如果說中途島之戰贏家是贏在時運也不為過,但美國也是竭盡所能運用僅有的優勢,並派出可用的戰機,一波又一波轟炸換來這樣的捷報,日本則是過度自負,強大的主力艦雖已不合時宜卻沒有運用做出最後反擊,敗下陣後也未做出修正,背後日本海軍與陸軍也遲遲無法拋下成見合作,海軍出身的指揮官、參謀等等都是經過考試的菁英,卻無法在實戰中勝任,無法像美軍排除階級、身份等因素充分運用各領域人才。在這總體的戰爭中,哪個國家能全體朝相同方向前進就會獲勝,中途島之役吹響的不只是美軍反擊的號角,更是日軍加速衰敗的悲歌。

來介紹這場戰役的關鍵——道格拉斯 SBD 無畏式俯衝轟炸機,看它怎麼在五分鐘內扭轉戰局!

電影《決戰中途島》流星般快速改變戰局的 SBD 無畏式俯衝轟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