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天,我與旅伴在輕井澤 Outlet 逛了一整天,接下來就要搭信濃鐵道的火車前往上田市旅行。原本就預期這會是比較冷門的鐵道路線,實際看到火車後,嗯!大概三節!是載運量非常小的路線,更確信了它的小眾!
途中的車站站名斑駁、上下車人數很少,卻吸引專業的鐵道迷前來拍攝列車,相較之下我的定焦鏡真是相形見絀。
火車緩步前行,沿途看到的都是一片片山林。信濃這個多山的地形,加上地處內陸,果然要發展起來就相對受限,感受得出來這條鐵路在努力堅持著維繫僅存的人的使命。但是它將帶我們前往的上田不算小站!
如果你是想直接前往上田,是可以搭乘 JR 的,不過如果有時間,還是推薦搭乘這條鐵路,風景與火車的氛圍值得體驗,有部分景點也僅有這輛列車經過。
這次一下車,順路的方向即是知名的真田幸村騎馬像,這邊的佈局顯然就是要讓真田幸村的紅色六文錢旗幟飄揚在最顯眼的位置,果然不只我這種歷史迷會前去拍照,當天有個帶著小孩的小家庭開心的與銅像合照,氛圍跟甲府很不同。
事不宜遲,前往上田城,這是真田家最重要的舞台,是一個以小搏大,兩度擊退德川大軍,差一點左右戰國史發展的舞台。步行的過程中,明顯感受到往高處行走,但是它的歸類仍在平城,看來真正的平山城或是山城,都是更難抵達的吧,下次要走訪其他日本城時要更有心理準備了!
走到上田城前的二之丸橋時,可以俯瞰到一個低於地面的步道,看來這是以往的護城河改建,再往前走,映入眼簾的是相比躑躅崎城碩大不少的東虎口櫓門,但也不到震懾的程度。
這樣地勢並非處於高處,又不算壯麗的城池,真田昌幸是如何在這邊創造不落城的奇蹟呢?
這時候要先討論到所謂的城下町扮演的角色。在戰國時期為了有更大的腹地以及利於經濟發展,逐漸從山城轉變成平山城與平城,平城周邊出現了城下町。而平城不是單靠城池本身做防禦而已,周邊的城下町尤其實是侍町也是防禦的一環。根據《日本古城建築圖典》所寫,侍町是城主的家臣所居住的,多半是長屋或土牆的形式包圍居住範圍,彼此並排建造,可以想像就是綿延的建築群都是牆壁,等於就是城池外的另一道防線。
當然,現今的上田城周遭已經無此風景了,但是它造成的影響力,可以參考「東京是敗者的傑作?帶著恐懼與不安打造江戶的德川家康」,看看日後的城下町是如何被影響規劃的。
東京是敗者的傑作?帶著恐懼與不安打造江戶的德川家康
在上田城上演的兩次上田合戰都能擊敗對手,除了真田昌幸善用各種資源,從地形、城下町,到搭配謀略,總覺得還加上真田昌幸獨有的豪賭性格才能做到。
根據《真田三代》一書,上田城本來是真田家隸屬德川家時為了進攻上杉家而建造,當藉由德川之力完成上田城後,真田昌幸又背叛德川家轉投上杉家,憤怒的德川家康指派軍隊前往討伐,第一次上田合戰爆發,真田昌幸在城下町與神川沿岸設置多道柵欄,先誘使德川軍深入上田城後,再與大兒子真田信幸一同反擊,由於德川軍經驗不足,一般會實施焦土戰術,針對城下町的設施先燒毀避免退路遭到襲擊,但是德川軍輕敵並未做這些措施,是這次被真田昌幸擊潰的主因。
第二次上田攻防戰,真田家又面臨了更大的威脅,在關原之戰開打前夕,真田昌幸與二兒子真田信繁(真田幸村)已經決定加入豐臣家的石田三成陣線,敵對的德川家康,其子德川秀忠則是從江戶率領大軍前往決戰之地美濃會合,並且在路途上攻打上田城。最終真田昌幸同樣用計,激怒敵軍加以誘敵進入埋伏、以寡擊眾,順利擊退德川軍,迫使德川秀忠繞道而沒能趕上關原之戰。可惜石田三成的西軍不到一天就被擊潰,真田昌幸與信繁一同被流放到九度山。
在真田昌幸的謀略下,借了德川家康之力打造出上田城,又透過它兩度打敗德川軍,怎能不對於他的足智多謀嘖嘖稱奇呢?
真田信繁,也就是人稱的真田幸村,真的是魅力無限,也可以說是影響範圍最大的戰國武將之一吧!從多年前曾去的大坂城,到這次造訪長野上田城,四處都是大力宣揚真田幸村不遺餘力。
在真田神社前,有一個碩大的赤紅頭盔帶有鹿角,是真田幸村的代表形象之一,以及用繪馬佈置的穿廊,上面掛滿的繪馬都繪有真田幸村的象徵,連我購入的御朱印帳本都是真田幸村騎馬像。
雖然我還是逛得很開心,但總覺得上田城總該讓讓老爸真田昌幸吧?在前篇「大河劇《真田丸》|看真田家在亂世活出自我價值」提到,真田昌幸被詮釋為一個充滿機智與魅力的武將,實際上也是武田信玄相當信任的左右手,非常厲害啊!
無奈,兒子太帥,爸爸閃邊站。
大河劇《真田丸》|看真田家如何在亂世活出自己的價值
離開上田城後,對面就是真田資料館,這邊很奇妙,一樓是紀念品區,二樓就是當地的公務人員工作的地方,在像是戶政事務所的二樓擺放著三尊真田三代的盔甲,老實說非常帥!而且真田昌幸終於在 C 位了,有點感動~另外還有真田丸的相關展示、夏日大作戰的木雕等等,上田市可以說是受到滿滿祝福的城市,有真田家的歷史資源,又有細田守大力的融合真田家與上田市的背景於自己的創作之中,如果是真田丸與夏日大作戰的粉絲,滿值得來參觀的!
另外我到真田資料館還有一個目的,買紀念品。我確實滿喜歡買紀念品的,一方面是覺得旅行買個小物可以作為紀錄,一方面是如果它有設計感能夠放在家裡作為裝飾,也不失為打造自己品味跟顯示風格的方式。
然而真田資料館給我過多、滿滿的紀念品選項,而且還很難選到好看的,這點我覺得很可惜,以 IP 來說,真田幸村已經是無與倫比的存在,赤色的鎧甲與六文錢旗幟等,都非常有辨識度,甚至還有真田丸、夏日大作戰等 IP,但整個商品區使我非常卻步。最後,我只選了一個杯墊,因為上田軸很有名,我選了一個用此技藝做的小物,赤色底僅僅印著小小的六文錢,這樣便足矣。
因為這次旅行還有到京都,我認為這跟是否有概念去找有質感的設計師來打造商品很有關,在京都的稻荷神社與宇治的平等院,都有為之一亮的商品設計,雖然沒有拍,但是看到紀念品區的人絡繹不絕就不用加以解釋了。
在這趟旅行前我有簡單查了一下,蕎麥麵的起源似乎是甲斐或是信濃其一,而我最終選擇了信濃(長野),有一間名店「刀屋」是這次的目標。
請大家吃不熟悉的蕎麥麵時,可以識相一點問店員。
這次我點了真田蕎麥麵,正當我想逐步加上湯頭,從味噌濃到淡的方式品嚐時,我被店主制止了,原來不能這樣,我應該直接把湯加完,把它均勻後再品嚐。店主離開後,我依舊芒刺在背,原來吃飯是如此嚴肅嚴謹不苟言笑的,我兢兢業業的沾著每一口蕎麥麵,與一旁津津有味的旅伴相比,我有如做錯事的小學生,試圖在嚴厲的老師眼前做對每一個步驟。
問我好吃嗎?好吃!無庸置疑,這是我吃過最有嚼勁的蕎麥麵,口感舒爽,但是我也嚇到了,請大家對於老店要更用心更尊重~
回到蕎麥麵,根據《和食全史》蕎麥本身是在旱田或是不適合水田的高山種植,甲州與信州都是產地,雖然很早就開始有蕎麥的相關食品,但是一直無法做成麵條的形式。後來是參考了烏龍麵的做法,加入了麵粉後增加黏性,終於能製成麵條,稱為「蕎麥切麵」。
至於爭霸的點就在於,後來蕎麥麵在江戶時代大受江戶地區的人歡迎,這類飲食文化勢必是從甲州或信州帶過去的,然而目前的史料是來自信州比較佔上風,年代比較久遠,能被視為創始地這件事到哪都很搶手吧!
最後我們前往柳町,這邊保留了古早的建築群,是江戶時代的宿場町,幾乎都是白色基調非常美。踏入北國古街的街道,一旁就是掛著杉玉看起來歷史就相當悠久的酒造,而我們的目標是「柳町屋」的蘋果派,可惜招牌已經賣完,但還好其他的蘋果製品一樣令人驚豔的好吃!真不愧是信州蘋果最高!
漫步在其中,可以看到町家的建築元素,例如袖壁,這是利用建築設計直接達到防火效果的巧思,當然還有很多素材都是這些老建築的智慧,我無法全部記得,但是身處其中還是特別有感受!
街道上有許多特色店家,有的可能已經傳承數百年,有的可能是重新活化打造的,不變的是尊重原本的建築特色與風貌,在維護文化傳統面貌的情況下,努力創造吸引遊客的特色。
在每趟旅行前,我都會整理一番我讀到的歷史,一邊想我能順路去哪,還有哪些是我覺得很有故事我會想去探究的。當我看到在上田的柳町有這個武田味噌時,我覺得,哇!這我必須去看看,至於為什麼呢?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前面提到真田昌幸是武田信玄的重臣,當武田信玄病逝後,真田家依舊努力的扶持著繼承人武田勝賴,然而在歷史的洪流下,武田家步入了滅亡的危機,此時真田昌幸提議武田勝賴前往上野的岩櫃城,真田昌幸認為自己的領地易守難攻,又能聯繫上杉家請求支援,可以爭取武田家東山再起的機會。然而武田勝賴最終選擇留在故土甲斐,故事結局是眾叛親離,不到百人的跟隨者跟著武田家一起被殲滅。
根據《真田三代》,武田信玄的孫子顯了道快,與部下逃到了信濃國的犬飼村,當地的長延寺一向宗勢力龐大,收容了許多殘存勢力。很巧,柳町就是位於信濃,也就是真田家的領地之一。
而這個武田味噌,在這柳町的盡頭掛立著顯目的武田菱家紋,彷彿真田家達成守護武田家的承諾,讓武田的子子孫孫繼續在這邊生活。武田家是否真的延續至今我並不清楚,但就當是自己的想像,那個武田驕傲的歷史依然存在。
我與旅伴進入武田味噌,買了味噌煎餅,因為經營了很久裡面相當有歷史感,我們與武田奶奶打聲招呼禮貌的問能不能拍幾張照片,武田奶奶不但表示可以,甚至還稍微移動讓我們有好的拍照空間,很親切!味噌煎餅的味道很濃郁很好吃,非常適合搭配茶類一起享用。
這次的上田旅行,親眼看到真田家的主舞台,難以想像真田昌幸的心臟有多強,以小搏大的賭注,下注的籌碼是整個家族的命運,又親身感受了真田幸村的無所不在,還有以量取勝的商品設計?不過也因為這樣,充分體認到上田對於真田幸村滿滿的愛。
然後是與武田家淵源很深,曾是家臣的真田家,在武田勝賴敗亡後依舊努力生存,以自己的生存之道為真田家做了延續,也意外的,在這邊出現武田味噌,彷彿真田家的任務圓滿達成。
上田總得來說還是很有魅力的地方,柳町或許下次能在更熱鬧的時候再訪,花更多時間體驗不同的事物,這次也沒能找到上田紬的相關店家,也沒機會去歷史悠久的別所溫泉體驗,也沒看到真田神社的全貌!或許下次能來個更悠閒一點的旅行,把這次沒體會到的一次補足!